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亚洲小说乱欧美另类,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不卡

李亞玲:有關建筑砂石的一些歷史記憶

來源:《混凝土世界》
時間:2017-04-21
摘要:作者回憶了一些前輩業者講過的砂石歷史故事和個人參與的工作實踐,希望引起年輕朋友們的興趣。

前言

砂石骨料是一個古老的行業,是奠定歷史長河中物質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豐富的歷史文獻中,關于砂石骨料的記載卻寥寥無幾。北京市混凝土協會外加劑專家委員會李亞玲女士對砂石骨料發展做了一些回顧和梳理,對史料稀缺的砂石行業而言彌足珍貴。中國砂石骨料網將其的記憶摘錄,與行業同仁一起分享。同時歡迎業內專家、學者進行補充,或發表相關看法。

正文

近年來,我國年均生產、消耗砂石骨料上百億噸,高居全球首位。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石,砂石骨料行業有著自身獨特的發展史。

水泥混凝土傳統上由碎石砂子水泥和水組成。配置1立方米水泥混凝土通常需要碎石1000kg左右,砂子650kg左右,砂石總重量約為1立方米水泥混凝土的70%。水泥與砂石的重量比約為1比4,如果再加上砌筑水泥砂漿所用的砂子,水泥與砂石的總體比率約為1比5左右。

歷史在砂石行業足跡

●19世紀20年代英國開始工業化生產水泥,到19世紀60年代由于鋼筋加入到混凝土中使得混凝土的抗折性能大大改善,從而混凝土快速推廣應用于道路橋梁、碼頭、礦山、工業與民用樓宇等建筑工程。隨著水泥產量快速增長,建筑砂石產量也相應有了快速增長。水泥混凝土的生產與使用在世界范圍迅速推廣開來。

TIM截圖20170421110904.png

●中國第一座水泥廠建設于19世紀80年代末——河北唐山的啟新水泥廠(至今還在正常生產)。就近選用了灤河的砂礫配制的混凝土用于煤礦和中國最早的唐山-天津鐵路工程建設,由于河道礫石不能完全滿足工程需要,在趙各莊礦附近最早就建成了機械碎石生產線。

隨后天津大量采用了唐山的水泥和砂石建成了一批混凝土結構的有名樓宇,如利順德飯店以及中街的銀行樓群,以及海河的混凝土護岸與碼頭和貨棧和發電廠等。于此先后,在北京也建成了混凝土結構的北京飯店與東交民巷使館樓群,鐵路也從天津延伸到北京前門火車站。這些至今已逾百年的老建筑物仍然完好為人們所正常使用。

●進入20世紀20年代,在南京龍潭建成了江南水泥廠,相應建成了杭州獐山石礦,在湖北黃石建成了華新水泥廠,同時擴建了漢陽石礦,相應采用了湖北浠水集聚的大別山水沖來的優質粗砂,沿長江水運供應各地十分便捷。

于是在漢口興建了以江漢關為中心的混凝土新式樓群,又用混凝土加固了長江的護岸,在上海外灘興建了更大規模的混凝土樓群,加固了黃浦江岸和擴建了碼頭,同時建成了發電廠、造船廠和一大批紡織廠等工業建筑以及著名的高等學府如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沿長江的城市群如蘇州、無錫、鎮江、南京、蕪湖、九江、南昌和宜昌等也都在現代化的建設中取得了新的成就。

●1949年以來北京城市建設蓬勃興起,最早在西直門外的動物園西側建成了大型的碎石機械化生產線,從西山杏石口一帶爆破采石,采用蒸汽窄軌小火車(762mm軌距)運輸,同時采掘永定河粗沙,并就近采用剛剛完全建成的琉璃河水泥廠的水泥配置了大量優質混凝土,先后建成了和平賓館(為召開亞太國際會議提供會址)、北京展覽館和北京飯店擴建西樓等標志性建筑物,以及大型熱電廠、鋼鐵廠、焦化煤氣廠和東郊三座棉紡織廠等工業建筑物。這些“一五”計劃前后建成的大項目為北京的早期城市發展增添了輝煌,有的至今還在為人們服務。

TIM截圖20170421110922.png

為建設三門峽水利樞紐,國家引進了成套的大型砂石和連續機械化采掘、運輸、破碎、水洗、篩分和裝卸生產線,隨后推廣應用到新安江、丹江口、劉家峽等水利工程上,也成為各地方砂石生產線建設的榜樣。

為迎接10周年國慶,北京建設了一批獻禮工程項目,包括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農展館、美術館、民族文化宮、北京新火車站和機場第一航站樓等。為滿足大量混凝土的需求 ,國家再次專門引入了大型成套機械化的砂石生產線,快速落實于西郊八寶山和昌平龍鳳山,及時投產,保證了工程進度,奠定了北京砂石現代化生產的穩固基礎。

同時也先后建成了大型的水泥混凝土預制構件廠,可以供應多類型的樓宇構件、橋梁構件以及混凝土電桿、混凝土地下涵管和混凝土鐵路軌枕,也建成了彩色混凝土水磨石廠與大理石板材廠、花崗石料石廠等。可以系統滿足人民大會堂等高檔構筑物的特殊需求。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歷經20年的技術消化吸收創新改進,北京的砂石行業業已自主建立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大型機械化砂石連續生產、機械維修、產品品質調控與營銷的的成熟體系。

●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率先引進了預拌混凝土站,首先用于建設東郊的長城飯店,竣工后于1984年混凝土站移交給建工局管理,開啟了北京預拌混凝土的生產和供應新方式。其后到90年代逐步杜絕了工地現場配制混凝土,大大改善了施工環境和混凝土品質調控。預拌混凝土從年產百萬立方米,快速增長到3000萬立方米以上。與此同時多種化學外加劑與礦物外加劑大力開發生產應用于混凝土,大大改善了混凝土的流動塑性和抗風化侵蝕能力,使得混凝土配制應用進入了歷史的新階段。

21新世紀,混凝土預制構件工藝有了創新進展,混凝土預制構件裝配建筑方式方興未艾,正逐步取代預拌混凝土現場工地澆筑的原有建筑模式,綠色節能建筑愈加深入人心。

砂石產品標準的更迭

中國建筑砂石的產品標準,從最早到20世紀50年代一直采用英制,其后又引入了蘇制。

20世紀60年代,在國家建材局的支持下,北京等方面的科研和生產、施工人員開始調研討論建立中國自己的建筑砂石的產品標準與施工使用規范。該工作于文革十年間有所停頓,80年代初又重拾原先掛起來的中國砂石標準起草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初,砂石產品標準和施工使用規范的初稿(即GB14684-14685的砂石產品標準和JGJ52-53的砂石施工使用規范)提出。這兩部稿件基本上以北京地區砂石生產的實踐和施工部門砂石使用的經驗為基礎,同時參照了河南、四川、上海和遼寧等提出的意見。主要點是:

1.首先明確了砂石產品標準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砂石施工使用規范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兩者緊密相連而又有原則區別,前者要服務于后者,砂石產品標準的驗收點定于砂石裝車前,砂石的使用品質考核點定于工地砂石堆積場,由于砂石量大體重,在裝卸運輸過程砂石品質難免有所波動,為此規定砂石的出廠品質標準總要略嚴于砂石工地堆場的使用品質水平。

2.鑒于原砂石英制(英寸制)標準過于繁瑣復雜,決定全部改為明晰簡潔的公制(米制),放棄了原英制的碎石分檔生產供應而由施工方自主選配級配的方式,改為各檔碎石各有大體確定的顆粒級配范圍,避免了生產運輸堆放的繁瑣麻煩和可能的失誤。

3.對碎石的長條扁片狀顆粒做了嚴格限定,統一制定了檢測儀板,并建議碎石生產方逐步以錘式碎石機取代原使用的顎式或旋轉式碎石機。

4.為適應預拌混凝土生產方式的需求,新設置了5~20mm檔次的碎石。

5.堅持碎石篩選水洗工藝,確保砂石較低的含泥量,避免了不必要的水泥耗用和保證混凝土的設計強度與耐久抗凍性能。砂石標準規定的含泥量:碎石為1.5%(北京地區實際達到<1.0%)砂子為3.0%(北京地區實際達到<1.5%)。

6.對砂子的顆粒區間分布做了大體限定,確定了粗砂、中砂、細沙的劃分界限。

7.新設置了砂子的飽和面干考核指標,為準確比較砂子的含水率提供了基礎。

8.鑒于沿海地區混凝土工程使用海砂增多,對海砂的洗鹽去貝殼工藝做了必要限定。對砂石的有害有機物含量也做了必要限定。

9.為砂石的堿活性檢測方法做了基本規范,為防治混凝土堿集料反應病害提供了條件。

國標砂石標準在1993年年末公布,于1994年5月1日正式施行。此標準的施行在全國影響深遠,主要品質指標可與歐美工業大國接通,國際反響也很好,但在一些地方也出現了不少質疑現象,主要在砂石的水洗工藝施行上有抵觸情緒。

在1998年的成都會議上,有關砂石標準的修訂出現了嚴重分歧,集中在砂石的石粉與含泥量上,有的主張由原1.5%(碎石)和3.0%(砂子)放寬到7%以上,并力主放棄砂石水洗工藝;有的又提出可用亞甲藍法檢出粘土量,不會增加水泥用量和減低混凝土強度,而放寬了石粉與含泥量可以增加砂石產量,也會增加銷售收入和利潤,同時也會緩解砂石供應的不足。

TIM截圖20170421110936.png

最終,砂石標準的2.0版終于在2001年出臺,放寬了石粉與含泥量。由于砂石的石粉泥土含量上升,砂石企業增收大喜,而砂石施工使用方卻叫苦不迭,為了確保混凝土的最終設計強度被迫不得不額外新增水泥用量,其混凝土增加的成本實遠高于砂石企業的新增泥土的所得。

進入21新世紀,北京地鐵采用了盾構機快速掘進,而配套的高強高耐久性的襯砌混凝土管片所需要的高品質的砂石在北京地區卻一時找不到合格的供應方,于是不得不再新訂標準,重新規定含泥量、含粉量等。砂石產品3.0版標準于2011年頒布,砂石企業的整改進步還在路上,正是任重而道遠。

文章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