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中冶冶金渣工程技術中心、寶山區發改委節能管理服務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2016年上海綿城市鋼渣利用科技沙龍活動在中冶寶鋼技術召開,本次活動列入上海市科協第十四屆學術年會項目。
活動旨在進一步推動上海市鋼渣在生態功能型建筑道路工程中的綠色利用、助力海綿城市建設發展,促進鋼渣處理及其資源化利用與土木建筑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技術交流,促進鋼渣資源利用產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上海市土木學會、上海市資源綜合利用協會、上海市建筑建材業市場管理總站、同濟大學、上海建科院、上海市政總院、上海城建總院、市政交通院、建工、城建及各在滬兄弟單位寶冶、五冶、二十冶、中冶寶鋼技術的有關領導和相關渣處理利用科技人員、中冶集團科技部、寶山區科委、區節能管理服務中心的有關領導及專家學者近40人出席。會議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材料專委會主任委員賀鴻珠主持。
沙龍圍繞“海綿城市、生態道路、節能產品、鋼渣利用”的主題展開。中冶集團環工公司作了《鋼鐵渣協同建筑垃圾海綿產品關鍵技術研究》、《鋼渣新型瀝青混凝土應用研究》、《鋼渣利用科創中心建設進展》等三個課題的演講報告,介紹了公司近些年來在鋼渣綜合利用領域科技創新的進展和成果。環工公司作為“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小巨人(培育)企業”、“上海市專利工作試點企業”“寶山區產學研示范企業”“寶山區級企業技術中心”,經過長期研究開發形成了海綿城市建設用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品、抗浮配重用混凝土及制品、冶金用除銹磨料、工業地坪用建筑耐磨劑、建筑用特種型砂(集料)等“粉、砂、磚、土”多元化梯級利用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產品,形成80余項專利技術,全面拓展了鋼渣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新途徑,力爭實現鋼渣100%節能環保處理和綠色價值利用,促進了資源循環經濟和諧發展。其中,公司鋼渣透水混凝土綠色技術成果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殊榮,該技術二項產品入選住建部2016年首批《海綿城市建設先進適用技術與產品目錄》,成為循環經濟綠色利用的示范。此外,公司還積極向化工原料、土壤修復、環境工程及冶金渣環保利用項目咨詢等新興領域轉型發展,全面促進鋼渣的產品化、市場化、規模化利用的轉型、升級發展。
與會專家在聽取項目課題演講報告后,緊緊圍繞鋼渣利用研發、標準技術、鋼渣及建筑垃圾再生透水產品的資源化等議題,開展了廣泛交流,各位專家為鋼渣利用產品化、市場化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從產學研的角度對如何解決好的產品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進行了研討。與會專家指出:環工進一步與工程設計院所深度交流有利于對接好鋼渣透水產品技術在相關道路建設的應用;行業協會希望工程技術中心抓住國家海綿城市建設契機,以示范工程建設為抓手,擴大產品影響力,充分利用好綠色建筑的政策,大力推進固廢利用在綠色建筑中的示范應用、進一步提高知曉度、擴大社會環境效益。政府部門表示將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大力支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將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充分與企業接軌,將“產、學、研、用”有機結合,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完美結合。
中冶集團環工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程東波在講話中指出,中冶寶鋼技術將在中冶集團、上海市區二級政府部門及上海土木學會、資源利用協會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堅持秉持“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圍繞“聚焦主業、做強一業、相關多元、科學補充”的產業發展戰略定位,在鋼渣處理與綜合利用產業,抓住國家生態文明和“海綿城市”建設契機,以科技創新引領、綠色利用發展模式,加大鋼渣產品在綠色建筑新材料、環保新材料、土壤修復等領域,加強工藝、裝備和利用技術的投入和研發力度,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工程建設和服務,樹立鋼渣利用綠色環保的行業引領者形象,為上海率先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傅德明秘書長在最后發言中強調,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要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搭好平臺,做好服務,踐行“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會員單位的新技術創新、開發、發展,固廢利用的實施做好支撐,為建設生態文明,為綠色建筑作出努力。
編輯:趙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