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涇陽縣舉辦了“涇陽土地岔-陽坡建筑石料用灰巖礦”采礦權拍賣會,經過激烈競拍,該采礦權最終以1.24億元成交,敲下了陜西省石灰巖礦山整合拍賣第一槌。同時,《礦山開發利用產業發展規劃》被捆綁拍賣,成為此次拍賣會的最大亮點,這一模式,有望成為亂開亂采礦產資源的治本之舉。
涇陽北部山區,是陜西省目前儲量最大的石灰巖資源賦存地。受利益驅動,從上世紀中期開始,就有不少人在山區私自開設采石場。最多時,沿山采石企業一度高達143家,“多、小、散、亂、差”等采石亂象,致使礦區生態環境被破壞,安全隱患大,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對此,涇陽對各類違法違規的采石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僅去年以來,該片山區就有17家采石企業的82臺破石機、45個地磅、54座電房被查封,5100余米線纜被拆除。前不久,還有涉嫌觸犯《刑法》的14家采石場的負責人,被移交公安、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涇陽在礦山整治及生態治理方面的投入已高達1620萬元。
如此鐵腕治理,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反之每次治理后不久,亂開亂采便死灰復燃。
為了治本,涇陽在全縣設置了禁采區、限采區、可采區和治理區4個區域。其中,可采區內共設置了3個礦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依據其礦石品位等級及礦產儲量大小,本著“先次后優、先小后大”的原則,嚴格按照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進行出讓。此次拍賣的“涇陽土地岔-陽坡建筑石料用灰巖礦”采礦權,正是新設礦權中的一個,資源儲量約10467萬噸。
該礦山最終由陜煤化集團中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1.24億元人民幣競得。
當日與采礦權捆綁拍賣的,還有與該礦權配套的《礦山開發利用產業發展規劃》。該《規劃》明確規定,企業在參與競拍時,必須就“嚴格按照規劃開采”“邊開采邊治理”等事項做出公開承諾、簽訂合約,并繳存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縣政府將設立專戶,按照“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戶儲存、專款專用”的原則進行管理。企業履約后,再通過由縣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相關專業機構共同組成的評議團審查、評議確認達標,其保證金才會被退回。
此外,《規劃》還對與礦權相應的整個礦山及企業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和安全發展一并做出了明確規定,為擴大礦業權人的權益空間和產業發展及統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開辟了新路,找準了契合點。
編輯:趙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