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一年產生的建筑渣土,可以填滿數十個迎澤公園。如此大規模的渣土應該怎樣找"出路"?
日前,記者從太原市規劃局獲悉,最新的渣土消納設施和布局的專項規劃出爐。未來,太原市將再新建36座渣土消納場,并對現有的進行改擴建,還要同步配建綜合利用場,實現建筑渣土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利用率不足三成
建筑渣土主要是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物,是城市建設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副產物之一,當中大部分為純土、砂石、混凝土,少量為玻璃、塑料、金屬等。其中,土方、余泥可直接進行填埋,其余可再生利用。
近年來,太原市建筑渣土的產量日益增加,一方面是因為城市建設加速,城中村和棚戶區在改造中,產生大量的建筑渣土。另一方面,市區現有的渣土消納場數量和庫容均嚴重不足,違法棄土現象常見,又缺乏必要的環保措施,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太原全市在用的渣土消納場共有18座,總占地面積為276.87公頃,估算庫容總量約4156.16萬立方米,實際有效庫存不足1200萬立方米,實際利用率不足三成。而且,這些渣土場還部分手續不全,環保、安全措施不完善,會造成揚塵污染和安全隱患等問題。
六種消納方式
根據建設速度,到2020年,太原市渣土總產量接近0.91億立方米,到2030年,預計總量將達到2.33億立方米,并呈現逐步遞減的趨勢。
本次規劃的亮點在于,除新建填埋場外,還將建筑渣土的綜合利用也考慮在內,共有六種處理方式:
一是工地回填,作為附近建設工地的回填土,就地消化;
二是豎向消納,利用整體開發或舊城改造時機,回填低洼地帶;
三是堆山造景,結合城市公園及城郊森林公園的建設,搭建景觀的土建基礎;
四是制造建材,將拆建物料破碎、改性后加工成為環保的再生建材,形成“城市石場”;
五是陸域填埋,最傳統也最成熟的方法,利用山谷、平地、深坑等地形堆填,但面臨水源、生態保護等諸多限制;
六是采空區回填,作為采空區治理的填料,既處理了渣土,又治理了采空區。
新建36座渣土場
本次規劃的建設年限至2030年,近期至2020年。今后,太原市規劃將新建渣土消納場36座,并擴建7座,共計可新增庫容約1.6億立方米。
這些新建的場址在前期摸底調研中,已經充分考慮了與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基本農田保護用地的協調,也盡可能考慮了與城市公園、森林公園、石場整治的結合建設。
其中,有60%的建設場址與未來規劃建設的東山森林公園、西山城郊森林公園靠近,多數集中在東山區域,便于今后在建設過程中,就地消納處理,不必大范圍地跨區運輸,減少揚塵污染。
配建綜合利用廠
今后,太原市將鼓勵并推進建筑渣土和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其實,在現有就近填埋和堆山造景的基礎上,渣土可適用于大部分的路基填筑,不僅可減少公路沿線拆遷建筑渣土外運、處理和路基填筑用土的費用,也可節約砂土、砂石等自然資源。
如果能夠再加以更細的分類回收利用,還能將土場中的建筑渣土變為混凝土和渣土磚,重新投入城市建設中。
規劃顯示,未來太原市要在六城區各建設1座綜合利用廠,到規劃期末,全市拆建物料綜合利用廠的數量將達到6座,綜合利用總能力將達到每年600萬立方米。
編輯:趙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