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隨著一車車建筑渣土在煙臺市萊山區解甲莊街道梁家夼西荊山建筑垃圾處置場順利傾倒,萊山區結束了建筑垃圾長期無序處理的狀態,這是萊山區首座建筑垃圾處置場,而且創出了一條利用建筑垃圾修復山體的新路。
建筑垃圾運輸車出場前清洗
建筑渣土被送到處置場
日前,隨著一車車建筑渣土在煙臺市萊山區解甲莊街道梁家夼西荊山建筑垃圾處置場順利傾倒,萊山區結束了建筑垃圾長期無序處理的狀態,這是萊山區首座建筑垃圾處置場,而且創出了一條利用建筑垃圾修復山體的新路。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處在山坳中的建筑垃圾處置場,經過規劃和建設,坑洼不平的山地變得平坦開闊,場區內井然有序縱橫交錯修筑了3條道路,這些道路同時把場區劃分為不同的處理單元,建筑垃圾按照不同的類別運送到不同的單元區域進行分類暫存和整理,繼而按規劃進行填埋、壓實。
據萊山區市容環境管理處郝其林副處長介紹,萊山區建筑垃圾處置場于2014年8月正式動工建設,總投資600余萬元,占地約7.6公頃,可消納300萬立方建筑垃圾。
與傳統的單純消納處置不同的是,萊山區建筑垃圾處理場還肩負著修復山體的目的。萊山區城管局副局長初從曉指著四周殘垣斷壁的山體告訴記者,建筑垃圾場的原址是一座廢棄的石礦。多年前,這里因為遠離市區,為了滿足城市建設的需要,成為鄉鎮的一處采石廠。開山采石后未能及時修復山體,青山綠水變成一個巨大的“瘡疤”,既破壞自然環境,也埋下了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隱患。與此同時,隨著萊山區城鎮建設進程的不斷提速,大規模開展舊村改造,建筑垃圾產生量迅速增長,卻面臨沒有合理傾倒處理場所的尷尬境地。
初從曉說,萊山區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有100多萬立方。由于缺乏處置場地,由施工單位自主尋找暫存或傾倒場地,一些單位就直接傾倒在廢棄的耕地、溝壑或者河道,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污染空氣和水體。盡管區城管部門與相關街區加強執法力量,對擅自傾倒建筑垃圾進行不間斷巡查,但是由于管理難度大,大多是建筑單位想方設法逃避監管,長期下去將出現“建筑垃圾圍城、圍村”的現象。
面對嚴峻的形勢,萊山區城管局經過綜合調研和規劃,探索使用建筑垃圾填補山體的新路子。同時解決建筑垃圾處置難、破損山體修復難兩大問題。從理論上說這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法子,但是會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呢?
記者走進場區,萊山區市容環境管理處的郝其林副處長手指場區一一介紹,這個處理場建設在山坡上,底下是巖石,防滲基礎非常好。建筑渣土按照分區、分層、分單元的方式填埋,難以分解的水泥板塊等放在底部,含有油漆、涂料等化學物質成分的裝修垃圾被夾心填埋在中間層。建筑垃圾處理場配備了各類專用機械5臺,每天進行壓實平整,經過沉降穩定后再進行覆土。待飽和封場后實施種草植樹等綠化工程,使破損的山體完全修復,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而且不會造成其他污染。
目前,萊山區政府把建筑垃圾處置核準納入到政府權利清單事項,建筑垃圾處置申請人只需向行政審批中心城市管理窗口提出申請,經核準后就可按照程序將建筑垃圾送到建筑垃圾處理場進行傾倒,處置場按照2元/立方米的標準收取建筑垃圾處理費用。
在建筑垃圾處理場投入運行后,萊山區還將出臺建筑垃圾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組織城市管理、住房建設、公安交警等部門,從建筑垃圾的產生、運輸到處置建立閉合式的監管體系,對違規運輸、傾倒、處置建筑垃圾的行為進行嚴格查處。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