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陣轟隆隆的巨響,山西省太原市東山熱電廠一根100米高的煙囪和兩座50米高的冷卻塔轟然倒地。此舉標志著運行了22年且污染嚴重的太原東山熱電廠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2012年至今,太原市已累計關停搬遷250余家污染企業,在全面改善環境質量的征途中,正進行著鳳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不要污染的GDP
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焦化、建材是太原市的六大支柱產業。2012年以前,六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始終在80%左右徘徊。產業結構失衡,綠色轉型問題亟待解決。
“萬元GDP能耗居高不下,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兩倍。工業布局不合理,城市周邊分布著太鋼、獅頭水泥、太化、煤氣化、一電、二電、東山熱電等十余家重點工業企業,形成工業圍城的發展態勢,節能減排問題十分突出。”太原市環保局污染總量控制處處長劉仕俊說,如此嚴峻的環境形勢,直接影響著太原市區環境質量的改善,已成為制約城市建設的重要問題。
“不要污染的GDP”,成為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夙愿。
2012年,太原市一舉關停了太化、煤氣化等八大重點污染企業,年損失GDP超千億元。焦化、水泥行業徹底退出河西地區。
2013年,太原市關停搬遷晉陽選煤廠等232家污染企業,洗煤行業徹底退出了市區。
在太原人的印象中,位于太原市西山地區的圪土尞溝可以說慘不忍睹,被當地百姓形象比喻為“黑色走廊”。可是,經過3年多的艱苦努力,這樣的場景一去不復返。站在高高的玉泉山頂,極目遠望,櫻花爛漫,綠植連綿,游人如織。
家住圪土尞溝附近的市民張大媽,早些年可謂受夠了環境污染之苦。如今徜徉在山澗森林里,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城市的美景,生活很愜意。“這哪里還是黑走廊,分明是城市綠氧吧。”她感嘆道。
太原市環保部門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至今,太原市已累計關停規模以上污染企業250余家,砍掉原煤入洗能力2300萬噸、煤焦儲運能力1000萬噸;壓縮焦炭產能260萬噸、水泥產能460萬噸、燒堿產能8萬噸、聚乙烯產能15萬噸;淘汰小火電機組15.9萬千瓦……
太原,這座老工業城市正在跳出工業圍困的窘境。
不以GDP論英雄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太原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從根本上遏制環境惡化趨勢、全面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時期。
面對全國經濟增速趨緩新形勢、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新要求,太原市先后出臺了《全面改善省城環境質量五大工程和五項整治實施方案》、《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底,退出全國二十位重污染城市之列,進入全國北方城市先進行列的奮斗目標。
經過深入采訪,太原給記者最為深刻的印象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太原;發展路徑更加清晰——全面改善省城環境質量;政績評價體系更趨合理——不以GDP大小論英雄。
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GDP增速的快與慢。記者發現,今年太原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為9%左右,比2013年調低一個百分點。
“這是太原連續兩年主動把GDP增速調低一個百分點。退半步是為了進一步。在全國經濟增速趨緩的環境下,太原主動下調GDP增長目標,表明市委、市政府不再片面追求GDP,而轉向重視社會公平、生態環境、人民生活水平等以民生為導向的社會發展指標。這實為長遠之舉。”山西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李瑞金如是說。
據了解,2014年太原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指標為3.5%。這個約束性指標太原已連續3年保持不變。換一句話說,就是不管其他條件如何變化,比如,在第一季度GDP增長0.1%經濟增速放緩情況下,太原依然提出必須關閉8家規模以上污染企業,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指標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充分顯示出太原市委、市政府不以GDP論英雄和鐵腕治污、鐵規治污的決心與信心。
2013年,太原市新興接替產業投資和增加值雙超傳統產業,分別占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3.2%和54.3%。“但是,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太原未來要實現轉型跨越發展,應在關停、淘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以信息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為重點的新興產業。”太原市長耿彥波指出。
太原市經信委負責人表示,今年太原市新興產業投資增速將達到30%以上。按照“落地實施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的原則,重點是抓好100個新興產業項目的建設,項目投資總額將超過1452億元。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