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經礦區粉塵彌漫,苕溪清水變混。湖州石礦業在帶來一方財富的同時,也對大氣和水環境造成了破壞。面對這樣的矛盾,湖州市提出,治水治氣必須先治理好礦山企業。在連年整頓壓縮礦山企業的基礎上,該市去年5月起再次進行礦山綜合治理,到今年5月底,共關停50家礦山企業,年產量減少47%。
曾經礦區粉塵彌漫,苕溪清水變混。湖州石礦業在帶來一方財富的同時,也對大氣和水環境造成了破壞。面對這樣的矛盾,湖州市提出,治水治氣必須先治理好礦山企業。在連年整頓壓縮礦山企業的基礎上,該市去年5月起再次進行礦山綜合治理,到今年5月底,共關停50家礦山企業,年產量減少47%。
為此,湖州制定《從嚴治理礦山的六條決定》,嚴令全市一律不批新礦、到期到量礦山一律關停、治污不達標礦山一律停產。綜合治理開展以來,湖州關停了50家礦山企業,責令8家治污不達標企業停產治理,拆除違規礦山加工機組348套。湖州市礦治辦主任李世華介紹,通過減點控量,全市礦山企業從綜合治理前的100余家減少到了56家,產量削減了近8000萬噸,同時意味著排向河道的泥沙也減少800萬噸左右。
關停不留情面,技改不遺余力。走進國家級綠色礦山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加工區被綠色植物點綴得猶如公園。輸送帶把石料送入一個裝有噴淋除塵設備的全封閉車間,碎石時粉塵不會外溢;自主設計的固液分離系統每天能回收400噸沙、120噸泥,中水回用使耗水量減少了90%以上。
加工沖洗石料時產生的泥沙水是石礦企業最大的污染源,湖州在全市礦山企業全面推廣了泥沙分離、淤泥回收利用等3項新技術,實現中水回用、廢水零排放。依靠湖州本地科研力量研發的一項省級科技成果,還可以把淤泥加工成水泥,變廢為寶。
湖州在礦山投入的環保建設資金已逾3億元。為了不讓關閉廢棄的礦基地留下難看的“疤痕”,有的被改建成郊區公園,有的進行復墾成為農整地。曾是全省最大露天礦區的德清砂村礦基地占地7000多畝,現在人去礦車散,土地平整已進入尾聲。這里將變身德清最大的工業平臺,一期建設就有3500畝的寶貴土地資源。
經過一年治理,東西苕溪這湖州境內的兩大水系,水環境已大為改觀。湖州市環保局最新監測數據表明,東西苕溪監測斷面的懸浮物濃度均下降了70%以上。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