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亚洲小说乱欧美另类,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不卡

城鎮化發展應向綠色轉型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時間:2013-09-30
摘要:9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 。《計劃》提出,到2017年,要使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實現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9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 。《計劃》提出,到2017年,要使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實現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9月16日,中國政府網正式公布《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到2015年,全國建設完成污水管網7.3萬公里,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并對加強城市排水防澇防洪設施建設及加強生態園林建設等逐一部署。

  《計劃》和《意見》的相繼公布使得環境污染問題再次成為熱議焦點。而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更多的人口涌向城市,環境污染在繼高房價、交通擁堵之后,或將成為又一呈現日趨嚴重化的“城市病”。

  造成城市環境日趨惡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在推進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合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對此,中國經濟時報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張國華、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進行討論。

  城市環境污染  原因多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表示,每個城市環境污染原因不盡相同,但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煤炭等能源的使用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第二,城市工業發展包括電廠、鋼鐵廠、化工廠等所排放的污染物。盡管工廠在經過治理甚至達到標準以后再進行排放廢棄物,但仍然存在排放總量偏大過大的問題。

  第三,城市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汽車尾氣排放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有些城市甚至還存在建筑過程中的揚塵、拋沙以及餐飲業的排氣污染問題。

  周宏春表示,城市環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水污染,空氣污染和垃圾圍城。“水污染的情況有很多,城市下水道的黑臭污水亟須要排放達標,要通過產業發展來治理水污染。而在垃圾圍城方面,以北京為例,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二環之外有300多個垃圾堆,而現在北京六環之外有2000多個垃圾堆。如何進行垃圾處理成為目前的重大問題。”周宏春說,推行垃圾分類,采用填埋焚燒的處理方法,建焚燒廠成為很多城市的選擇。最關鍵要從源頭上減少垃圾,循環利用生活資源,應大力推行家庭產生垃圾分類化、減量化。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張國華表示,我國城市大氣環境污染原因在于產業結構問題和能源污染。

  在產業結構方面,在快速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工業,而鋼鐵、化工等污染型重工業無法轉移,產業結構問題將導致城市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

  在能源污染問題方面,我國主要能源有石油、煤炭、天然氣。其中煤炭污染指數最高,天然氣最環保。歐洲的能源主體結構是以天然氣為主,美國已由原來以石油為主轉向頁巖氣,而我國目前仍以煤炭為主,我國煤炭消耗量占全世界50%以上。

  張國華強調,城市空氣清潔污染問題主要取決于區域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加強污染型產業和能源消耗的環保工作。

  “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大城市病的根源是因為城市空間,主要是用地空間、功能空間和產業空間、交通空間不相匹配的問題。”張國華表示。

  “在2005年國務院批復的城市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城市空間結構要調整為"兩軸—兩帶—多中心"的結構,但目前國內很多大都市的產業框架結構、功能空間結構、交通網絡空間結構、軌道交通結構等都沒達到"兩軸—兩帶—多中心"。產業、空間、交通結構的不匹配必然產生低效率的組織效果,而在低組織運載效率影響下勢必會帶來能耗的高消耗。”張國華說。

  “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是以資源依賴性的發展方式,依靠過多的消費資源和能源來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支撐經濟的生產生活。一旦城市發展,資源需求量和能源需求量快速上升。在資源和能源消費的過程中,大量污染物和廢棄物的排放,造成環境和生態問題。這是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弊病。”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在采訪時如是說。

  轉變理念  向綠色發展轉型

  “我們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道路,新型要體現在發展方式上的根本性轉變。要向"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路徑上轉型。”何建坤說。

  何建坤強調,城鎮化發展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要保護城鎮化過程中的生態環境,要把綠色發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強調環境保護。一個方面是要盡量節約資源,另一方面要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的丟棄和污染排放。

  何建坤還強調,低碳是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特征。在資源和能源消費過程當中,特別是在化石能源消費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溫室氣體會影響整個全球氣候。且排放二氧化碳的同時,還會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等常規污染物。走低碳發展的路徑,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也減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常規污染物的排放,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

  “低碳發展既是世界潮流,也是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國內很多城市已開展以低碳為目標的城市建設,國家推進五省八市低碳城市建設試點。走低碳發展道路可以起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重要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關鍵著力點,要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理念推進城鎮化進程。”何建坤說。

  周宏春認為,合理解決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第一,治理城市環境污染需對癥下藥。根據每個省、每個城市的基本情況和技術情況,有針對性地建設環境保護設施。

  第二,合理規劃治理設施建設。根據城市具體情況,合理規劃、循序推進建設水處理,垃圾處理,大氣污染治理設施。在建設過程中應重視污水與淤水分流,增加水資源儲量。

  第三,重視意見環保設施的運行管理。采用市場化方法,例如BOT的形式使政府通過契約授予企業特許專營權,進行融資建設和經營公用基礎設施,通過環保產業的發展,發揮市場主體積極性,用較低成本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第四,動員公眾積極參與。鼓勵市民節約資源,推行使用環保產品,注意公共衛生。要加強對綠色生活和消費模式的輿論宣傳,促進公民逐步樹立綠色消費觀,在全社會營造生態、適度、節儉的綠色消費氛圍。

  張國華表示,合理解決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加強在城鎮化過程中對高污染產業的防治措施。

  第二,注意能源結構調整。一是要盡快轉變到以天然氣為主的能源結構上去,盡快降低煤炭能源消耗。二是要在現有的能源結構中,通過新技術,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污染的排放。

  第三,在城市層面,建立高效率服務水平的公共服務體系。

  張國華還強調,在未來城鎮化發展中,要把產業結構、產業消耗、產業轉型升級做好,才能解決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問題。

  何建坤也表示,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城市環境污染問題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建立以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體系,重點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不能盲目擴張高耗能的原材料的產業,要從以粗放型靠產能擴張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創新驅動型內涵式集約化的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第二,合理規劃城市布局。目前,傳統的基礎設施高碳特征仍非常明顯,能源消費量較大。應推行節能低碳的出行方式,提倡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車出行,選擇節能環保低碳的城市建筑材料,要合理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布局模式。

  第三,轉變市民消費觀念和消費理念。倡導節儉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公眾和企業自覺參與度。

第四,推進節能。把能源和資源的節約放在重要地位,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落實在各項政策中,大力推進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


來源:中國砂石骨料網

編輯:李沙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中國砂石骨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