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新水泥總裁李葉青在2023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砂石行業目前盈利還不錯,但是大家對未來的預期又普遍悲觀。我的觀點是砂石是比水泥更“短腿”的產品,盡管整個中國砂石行業的集中度不高,但是實際區域市場來看,砂石行業的集中度已經很高了。”
關于骨料價格,李總指出,在長江大保護國策影響下,沿江流域的小產能已基本出清,沿江骨料現在基本都是大型企業在運作的大型骨料工廠,項目初期的大投入也帶來了對投資回報更高的關注,這也是長江流域骨料價格總體上基本穩定的因素。隨著國內高質量發展對環境影響的愈發重視,其他區域的骨料業務也會類似的邏輯走向一個價格穩定的區間。
關于物流對骨料的影響,李總指出,物流條件好的資源如長江沿線三公里以內的大型礦產資源基本早就被分完了,現在再批下來的礦山基本都在30公里50公里以外,要建超長的輸送皮帶,這樣項目投資就上去了,獲利能力也會下降。
關于砂石骨料及商混行業未來預期上,李總表示:“隨著更多的大型水泥和骨料企業進入到商混領域,商混行業的集中度會越來越高,包括商業模式尤其是應收賬款的控制也會持續改善。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骨料和商混還是可以期待的一個行業。”
年報顯示,2023年,華新水泥骨料銷量共超1.31億噸,銷售額超53.6億元,較去年增長75.01%。而華東骨料區域也交出7200萬業績的亮眼成績單,在長江流域競爭優勢凸顯。
砂石行業區域集中度很高 實際產能可控
李總表示,華新是國內第一批進入骨料行業的大型企業,對骨料業務有深刻的理解。總體來說,大多數區域并不缺乏砂石骨料資源,只有少量像上海這些區域是缺乏砂石骨料資源的。
但是骨料是一個Location區位物流因素非常強的業務,物流條件好的資源如長江沿線三公里以內的大型礦產資源基本早就被分完了,現在再批下來的礦山基本都在30公里50公里以外,要建超長的輸送皮帶,這樣項目投資就上去了,獲利能力也會下降。
從全球市場來看,發達地區的骨料業務毛利基本都比水泥業務高。另一方面,骨料業務是一種冷態的間歇式生產工藝,所以雖然從設計產能上看可能會是過剩的,但實際產能是可控的。
關于砂石骨料及商混行業未來預期上,李總表示:“隨著更多的大型水泥和骨料企業進入到商混領域,商混行業的集中度會越來越高,包括商業模式尤其是應收賬款的控制也會持續改善。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骨料和商混還是可以期待的一個行業。”
當前國內水泥行業的核心目標是利潤恢復
李總表示,國內水泥需求量下滑是客觀事實,但毫無疑問這并不是現在才開始的,2014年的時候國內水泥的需求量就已經見頂,當然行業有一個平臺期,逐漸下滑。那么實際上看到的現在的結果是國內水泥需求量是從2014年的24.9億噸的頂點下降了到去年的20.2億噸,大約在20%左右的比例,從10年周期來看是一個很合理的數字,但是帶來的結果就是行業利潤的大幅下滑,去年全行業的利潤只有320個億左右,已經低過了2015年,如果考慮到現在行業里不少企業的骨料、商混業務和海外業務貢獻都遠超當時,單看國內水泥業務的行業利潤就更低了。
李總認為:“現在中國水泥行業就是在底部煎熬的一個過程,從今后發展的趨勢來看,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我的觀點是需求逐漸下降是必然趨勢,因為中國人均水泥需求量不可能長期維持在1.5~1.6噸的水平,但我認為也不可能像西班牙這些之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那樣出現斷崖式的下滑,因為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中央政府對整個宏觀經濟的把握要遠超于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目前的形勢實際更多的是大家的信心和理念的問題,10年前我就告訴大家需求會下滑但大家認為不會下滑,當現在大家看到需求下滑時又過于恐慌,所以我的觀點是需求下滑是肯定的,但是并不會出現斷崖式的下滑。”
李總指出,在當前形勢下,水泥行業的理念要發生一個根本性的改變。過去發達國家也基本都走過產能過剩的過程,但他們的經營理念中還是聚焦在商業價值,所以即使當他們的需求出現了比我們現在更大幅度的下滑的情況,他們的經營性利潤也并沒有出現斷崖式的下降。國內水泥行業現在的現狀是需求實際上并沒有下降太多,但是利潤卻斷崖下滑。所以,我認為:“當前國內水泥行業的核心目標應該是利潤恢復,利潤恢復的關鍵是價格。”
國內市場核心就是水泥、骨料、混凝土一體化
李總表示,華新水泥國內市場的核心就是水泥骨料到混凝土的一體化,公司不會在沒有一體化條件的區域布局混凝土。除了海南這一特殊區域,海南這個區域里未來水泥產能預計會退出,實現全島的環保和資源的限制,未來應該全部都是外部輸入性水泥市場,骨料肯定是有的,但是海南的骨料華新當時因為價格太貴(骨料礦權款都在30-40元/噸)的原因沒有布局,在海南區域,華新只有獨立的混凝土業務。
李總表示,在其他區域華新都是沿著水泥、骨料、混凝土一體化在做。國內市場的核心就是在這些區域里,華新有市場影響力,水泥、骨料有成本競爭優勢,能獲得更多一點的市場回報。
接下來,華新在混凝土業務上還會繼續加大,目前華新大概有2-3億噸的骨料產能,如果全部做成混凝土,大概是1.5億方的混凝土,當然華新不會全部自己做,但這是華新未來的大致方向。
海外投資發展機遇和風險并存
關于海外市場,李總指出,從華新收集的數據來看需求應該相對更穩定,大部分地區的產能情況也基本穩定,盡管部分區域也都是產能過剩,但是也基本找到了平衡。
需要關注的是有局部市場因為短期需求的高增長導致了大量新增產能的進入,如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區域2023年就新投產約700萬噸產能,另還有約1500萬噸產能在建,這當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企業,這個市場馬上就會由原來的供不應求變成供過于求,這種投資理念和模式對行業生態的影響也可能會導致當地政府和企業的抵觸和抗議。
總體來看,海外投資發展充滿著機遇,但是也充滿著風險,需要中資企業更多的智慧。公司四大戰略支撐著我們過去十幾年的發展,包括一體化的轉型戰略、海外發展的戰略和新型建筑材料的業務拓展戰略、傳統的工業和數字化創新戰略。
面對當前形勢,華新將保持戰略定力,沿著清晰的戰略方向繼續前行。2024年,我們的目標很清晰,華新從來不以銷量作為我們的考核和追求,我們將堅持“利潤是目標,價格(收入)是基礎”的理念,力爭實現營業收入、EBITDA、經營性現金流保持正增長。
據介紹,華新目前在海外11個國家有業務,其中包括中亞區域3個國家4家工廠;南亞及東南亞區域,柬埔寨工廠已早就收回全部投資,去年業績沒有過去那么好,但還在持續盈利狀態;尼泊爾工廠目前盈利較低,主要因為當地的高山特征,礦山開采需要更長的準備;中東區域去年收購了阿曼工廠,接管后改善了生產運行的成本,當地需求和價格比較穩定,業績和對公司的分紅收益貢獻持續提升;非洲區域處在一個穩定和增長區間。
李總表示,華新致力于成為全球性的跨國公司,不會拘泥或局限于某一個國家和地區,未來也肯定不止在11個國家布局,可能會在25個國家甚至更多的國家擁有生產線。
編輯:何勸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砂石骨料網”